5月11日,湖北省科技厅2024年“创响荆楚·向‘新’而行”媒体交流会在湖北黄石举行。今年,第一批建设的在汉7家湖北实验室运行已三年,其他3家湖北实验室正处于建设的“关键期”。会上通报了湖北光谷实验室和洪山实验室重大科技成果进展,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国际领先。
湖北光谷实验室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精测院、中国信科等8家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实验室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由中国工程院尤政院士担任主任。实验室以国家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光电子技术与装备为主题,聚焦智能感知、先进激光等重点方向开展长期稳定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力争产出世界级重大成果,打造我国光电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大会现场,光谷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施维轩介绍了车规级Mini LED光源、NDIR气体探测系统、基于产业化兼容技术制备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三个科技创新进展。
据介绍,车规级Mini LED光源在国内首创NCSP封装技术,实现高端应用领域半导体光源产品的国产替代。车规级Mini LED光源模组兼具高亮度、高对比度、低能耗、精细动态分区、长寿命及高可靠性,在TV/电竞/车载显示等诸多领域均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已在三星、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国内外知名面板企业广泛应用,发展低成本、面向终端的Mini LED光源是新型显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未来的产业方向。
NDIR气体探测系统在国内首创超材料热释电探测器,系统核心器件实现自研自制。NDIR全称非分光红外气体检测技术,利用气体分子在红外波段的吸收特性,通过探测特征波段响应及信号强弱来分辩气体种类和浓度。超材料薄膜热释电芯片作为系统核心器件,在热释电敏感材料表面集成超材料窄带吸收体,可以摆脱传统探测器芯片和滤光片分离结构,器件体积小,为国内首创,技术上先进1-2代。
光谷实验室科研团队自研自制了红外探测器、MEMS红外光源以及漫反射微腔气室,其中漫反射微腔气室体积仅2平方厘米,使系统体积大大减小。通过搭配数据采集电路和智能算法搭建完成了NDIR气体探测系统,可实现四种气体同时探测,尤其适用于多气体检测应用领域。
基于产业化兼容技术制备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实现世界领先的28.8%第三方认证效率。“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是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大力发展光伏技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光伏市场规模达万亿,光伏产品已成为出口“新三样”之一。传统单结光伏技术的发展已趋于理论瓶颈,因此迫切需要发展新型超高效叠层光伏技术。
卤素钙钛矿晶体结构对称性高,光电性能优异、易于大规模制造,是几乎完美的光电转换材料。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理论效率高、成本低、应用场景丰富,是光伏发电的“终极形式。团队开发工艺兼容的真空辅助和气体辅助成膜技术,围绕电流匹配、中间层高效复合开展研究,实现世界领先的28.8%第三方认证效率。
华中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成果与知识产权处处长、洪山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许炎生介绍了洪山实验室重大科技成果。
洪山实验室是湖北省委、省政府聚焦生物育种领域布局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以奉献丰富且对人类和地球都健康的食品为总体目标,致力种业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验室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组建,汇聚省内外种业优势创新力量,联合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要参建单位为武汉大学等12所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
实验室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目标,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实验室署名文章已有1200余篇,先后有9项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CNS上,2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同时培育出米饭型全谷黑米等一批突破性品种和技术。
李国田教授团队创制新型作物广谱抗病基因,研究成果在《Nature》上发表,在稻瘟病害严重发生时能够挽救约40%的产量损失,对扩大广谱抗病基因来源、推动作物抗病育种、植物病害绿色防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欧阳亦聃课题组联合中科院遗传所谢旗、中国农大于菲菲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主效耐碱基因AT1,可显著提升高粱、水稻、小麦、玉米和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20-30%的产量或生物量,研究成果在《Science》上发表,入选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实验室主任张启发院士团队培育国内首批“米饭型全谷黑米”品种华墨香,新品种华墨香3号通过湖北省审定,适宜直接蒸煮,富含花青素、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降低升糖负荷20%,稻谷可食用部分增加30%。
首席科学家王汉中院士团队选育高油油菜新品种中油杂65,含油量达54.66%,创油菜新品种公开报道的含油量最高纪录。
叶志彪团队选育高品质风味草莓番茄新品种倍味美,果实风味浓郁、口感酸甜、硬度适中,产量高,同时抗黄花曲叶病毒病、灰叶斑病等7种重要病害,重庆臻爱多与实验室签订番茄品种实施许可协议,转化金额超过5000万元。
高泽霞教授团队解析鱼类肌间刺发生发育分子机制,已培育完全无肌间刺武昌鱼、无肌间刺银鲫、无肌间刺草鱼新种质,无肌间刺鱼登上老百姓餐桌迈出重要步伐!
赵书红教授团队研发出国际首款猪功能位点基因芯片,打破对国外固相基因芯片检测技术依赖,生长、繁殖等性状遗传评估准确性提高 10% 以上,与中粮等大型企业合作,实现规模化检测10余万张;研发出基因组育种算法工具“”,打造出“+鲲鹏算力底座”的育种计算一体机,实现育种大数据计算底盘技术国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