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在中央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下大气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
如期完成“双碳”目标,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而数字化转型无疑是关键的发力点。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各行业加速融合,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数字底座”。用好数字技术,不仅能够节约信息搜寻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能够精准识别、及时追踪新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为科学保护、系统治理提供支撑,还能够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新的方法。
与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相比较,数字经济可以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精准对接。市场参与者能够快速精准地匹配市场供求,从而降低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提升信息选择效率,降低资源投入和消耗。一方面,借助云计算技术及数据挖掘等数字技术,生产者能够充分挖掘消费者需求偏好,合理定位市场需求量,恰当制定生产计划,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数字化网络供应平台,还能实现供应链上下游间匹配效率的提升,促进分工协作,从而提高供应链效率,提高企业交易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数字经济能够促进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技术”有助于企业产品、工艺和组织等方面的创新,而数字经济作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正深刻影响着技术创新发展。数字知识和技术具有外溢性、共享性等特点,能够让企业突破时空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实现技术进步。数字技术优化了传统的产业生产方式、供应链和价值链,提升了组织运行效率,从而倒逼产业升级。数字技术在提高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全社会产品和服务生产、销售和消费效率或通过对人类活动和交流的非物质化来减少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助力电力、交通、制造、建筑等重点行业通过企业上云、智能网联等方式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实现提质增效的同时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可以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深度赋能传统行业的数字化和低碳化改造,能源数字化将加快发展,智慧能源物联网平台、智能节能建筑和绿色工厂已成为数字企业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方向。
数字经济的数据中心等业务在对千行百业节能降耗产生乘数效应的同时,数字经济产业也正在成为“碳排放大户”。数字经济涉及大量基于数字技术端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数字基站、5G网络、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而这些设施均为耗电大户。特别是广泛使用的5G技术,由于高带宽、高流量、高发射功率,其单站能耗比4G大幅增加。根据《“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国数据中心算力将达到2020年的3.3倍。数据中心等作为耗电大户,其规模增长必然带来能耗大幅增长。据测算,全国数据中心2020年耗电总量约占同期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的1.5%—1.9%。同时,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资源存储、计算和应用需求大幅提升,数据中心升级换代淘汰的老旧设备也亟须规范化处理,避免环境污染,绿色化转型已迫在眉睫。
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需着力于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传统产业数字渗透等,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和新路径。
一是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首先,加强核心数字新兴技术供给和加快绿色技术创新的整体布局,积极发挥数字技术在企业绿色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融合发展。其次,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绿色发展领域的应用场景,加快数字技术同新能源开发、清洁技术、绿色制造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提升绿色技术中的数字含量。再次,鼓励数据中心在布局优化、技术创新、绿电直购、储能及梯次利用等领域开展探索,加快构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新局面。
二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一方面,引导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升企业对数据要素的认知并将数据要素的优势运用到企业生产制造的核心过程当中,以期实现对生产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测和智能控制,全面降低企业生产能耗,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机器设备、人员等软硬件设施上网上云,以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精准分工、精准协作和精准生产,在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大大节约生产成本,并以此带动企业快速发展。
三是加速传统产业数字渗透,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一方面,丰富数字经济的应用场景,加快数字经济同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并针对不同产业的发展特征和要求,探索更加绿色的“数字+”模式,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以产业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正向促进作用,积极引导生产要素流向资源节约、环境优化的新兴产业,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此外,还需要促进数字基础设施提能节效。采用对传统耗能设备的优化管理措施,同样能改进数字设施的耗能问题。如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数字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导向;健全促进数字基础设施产业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储能技术,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低碳发展;循环利用数据运行时产生的废热,以提供其能源利用效率等。(杨凌、陈嘉盈)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