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学报》创刊于1980年,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主办,发光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以发光学、凝聚态物质中的激发态过程为专业方向,现任名誉主编是徐叙瑢院士、范希武研究员和王立军院士,主编是申德振研究员,副主编是江风益院士、刘益春教授、汤子康教授、徐春祥教授和张洪杰院士。自创刊以来,《发光学报》不断发展壮大,被国内外多个知名数据库收录,包括EI、Elsevier Scopus、INSPEC(英国《科学文摘》)、CA(美国《化学文摘》)、CS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CSTJ)等。进入新时代,《发光学报》致力于反映发光学领域的最新科技成就,及时报道国内外最新进展,加强学术交流,助力学科发展。
基于InGaN LED(light-emitting diode)芯片的半导体照明技术(即LED照明)以其高效、节能、环保、寿命长等优势正全面取代白炽灯、荧光灯等传统照明光源,在家庭照明、汽车照明、液晶背光源、植物照明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InGaN LED芯片由于受限于俄歇复合,随着驱动电流的增加会出现“效率滚降”现象,导致其激发功率难以提高,极大地限制了其在超高亮度和超大功率照明领域的应用。而InGaN激光芯片(laser diode, LD)源于受激发射,其功率较高且无“效率滚降”现象,因此基于LD芯片的激光照明与显示技术应运而生。早在1916年,爱因斯坦就发现了激光的原理,2005年日本日亚(Nichia)公司首次提出以半导体激光器(LD)为基础实现白光输出,“蓝光之父”中村修二也曾表示,激光照明是照明行业的下一个“风口”。相比于LED照明,LD照明光源具有尺寸小、亮度高、光束小、准直性好等优点,有望应用于汽车大灯、搜索灯、舰船和飞行器探照灯、内窥镜等特种照明领域以及激光电视、激光投影仪、激光影院等显示领域。然而,激光照明与显示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诸如激光激发下荧光材料的发光饱和、新型激光荧光粉的筛选和研制、激光荧光粉的性能评价与测试标准、光源的均匀性、光源的高光效化、光源的色彩饱和度以及器件散热等问题。如今,激光照明与显示技术已逐渐深入到材料设计与评价、光场模拟与调控、热场模拟与调控、微观材料设计和宏观器件性能表征等领域,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科学问题,存在巨大的探索和思辨空间。在此背景下,我国发光学领域唯一专门期刊《发光学报》计划于2021年6月份推出“激光照明与显示”专题特刊,拟围绕激光照明与显示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学术交流,从而促进该领域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加快其应用和产业化进程。
解荣军 教授(厦门大学)、邱建荣 教授(浙江大学)、张勤远 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王乐 教授 (中国计量大学)
李淑星(厦门大学)、王元生(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刘学建(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王静(中山大学)、刘永福(中科院宁波工程与技术材料研究所)、向卫东(温州大学)
6. 激光照明光源在新领域及与其他领域的交叉应用,如光电器件、显示技术、通讯工程、光学信息传输等;
解荣军,厦门大学教授。1998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3年入选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曾作为STA学者在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1998.9-2000.9)和洪堡学者在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2002.3-2003.3)从事研究,历任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主任研究员、首席研究员和主席研究员(2003.4-2017.12),2018年1月全职加入厦门大学。担任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主编,Journal of Luminescence副主编,美国电气化学学会发光材料分会等职。荣获2012年日本文部科学大臣表彰的科学技术奖、2007年日本筑波奖励奖、2005年和2008年日本荧光粉奖、2011年日本电气化学学会技术奖(棚桥奖)和2019年日本陶瓷协会学术奖。研究方向为氮化物荧光粉、量子点、新型固态照明和显示器件。
邱建荣,浙江大学教授。1992年获日本冈山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任微纳光子学研究所所长,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获日本稀土学会学术奖(1999年)、德国Abbe基金的国际Otto-Schott研究奖(2005年)、日本陶瓷协会学术奖(2007年)和美国陶瓷协会G. W. Morey奖(2015年)等奖项。美国陶瓷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Fellow。研究方向为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超快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激光3D打印)、玻璃和光纤材料及器件(光纤放大器和光纤激光器)、发光与非线性光学材料及器件。
张勤远,华南理工大学教授。199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博士学位。1998年至今历任同济大学物理系讲师、副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Research Fellow,华南理工大学光通信材料研究所所长、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致力于稀土光学功能材料与玻璃科学技术研究,在Nature Photonic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并先后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等。
王乐,中国计量大学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浙江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现为国家“微纳制备与光电子检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常务副主任、浙江省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理事。以第一完获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主要完获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项二等奖。研究方向为发光材料与器件、新型照明与显示技术、光谱分析与测试仪器。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邮箱:/p>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